2022年以来,栾川县深入贯彻省、市决策部署,注重把握“三个统筹”、突出抓好“三个重点”、着力解决“三个问题”的重要要求,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大局”的工作理念,把“万人助万企”活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服务模式,破解发展瓶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主要做法
将“万人助万企”作为“项目建设年”“能力作风再提升年”和“营商环境创优年”的重要抓手,建专班、定制度、搭平台、明举措,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一是高位推动,实现服务全覆盖。将服务企业由原来的工业企业,扩展到一、二、三产各类重点企业360家,3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企业分包服务,全面提高服务企业覆盖面。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服务,带头深入包联企业,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到生产一线察实情、出实招、解难题。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紧扣企业所急所难所盼,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堵点,切实为企业发展保好驾、护好航。二是完善机制,实现走访全到位。将每月16日定为“企业服务日”,充分发挥“万人助万企”领导小组牵头作用,健全完善“两级三方联动”机制,与企业“零距离”交流,“面对面”沟通,拉近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距离,累计走访企业600余次,召开企业座谈会50余次。三是精准帮扶,实现问题全解决。建立问题交办化解平台,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建立台账,专人负责,按照“四单”制度定期梳理汇总,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解决、个性问题专项化解。定期召开联审联批会议,针对各类疑难问题,找症结、挖根源、定措施、强整改,切实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问题办结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二、取得成效
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痛点,大力破解瓶颈制约。针对当前困扰企业发展的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难题,积极探索多种解决途径,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助力企业“轻装快跑”。每月召开一次政银企对接会,针对百村千宿、乡村旅游等重点项目做好银行贷款政策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双向沟通,累计达成融资意向30亿元。持续推进“承诺制+标准地”改革,通过“三未”土地整治、乡村产业点状供地、工业用地租让结合等方式,做到熟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承诺即办理,累计解决用地需求900余亩。与河南大学共同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导科技资源在栾转化落地,引领企业技术革新。大力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洛阳”建设,围绕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定向培养,新增技能人才1.5万人。二是抓住机遇,不断增强发展优势。引导广大企业强化机遇意识,顺势而为、应势而动,借助经济回暖的东风,以更新思维、更广视野推进传统产业向“风口”靠拢,加快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首次突破300亿大关,达30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均超省、市平均水平。三是着眼长远,营造浓厚重商氛围。政府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和抓手,带头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拿出最好政策、最优资源、最暖服务支持民营企业,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企业也把自身发展融入全县大局,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始终同党和政府同心、同向、同行,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多方共赢。
三、典型经验
坚持三个导向,聚焦三个维度,实现三个转变,大力营造更便捷、更优质、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将“把关”思维转变为“有解”思维,提升办事便利度。扭转过去“办不了”“不能办”的思想,变为“想办法办”“积极争取办”,不为困难找借口,多为成功找方法,将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全力以赴找寻解决途径。针对企业办理的高频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充分整合归并多个部门的“一揽子事”,变“一事一流程”为“多事一流程”,以场景应用驱动服务创新,提供主题式、套餐式服务,特别是在重点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容缺办理”“并联审批”,实现“一站式”“一次性”办结。二是将官衙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提高企业满意度。深入企业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大服务”活动,通过下沉式服务、跟踪式问需、破题式调研,有针对性为企业把脉问诊。多渠道开展惠企政策宣讲活动,深入推动惠企政策“免审即享”,全面落实留抵退税、贷款贴息、减费降本等措施,让政策红利成为市场主体的“及时雨”、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出台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以及企业“五转”奖励办法,激励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个转企”75家、“小升规”49家,新增各类市场主体8505家,当好企业的“店小二”和服务“大管家”。三是将惯性思维转变为需求思维,改善发展环境宽松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切实推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开展透明执法、柔性执法、服务型执法,推广轻微违法免罚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设置“办不成事”和“有诉即办”窗口,全面推行不记名“好差评”“码上评”工作利器,做到服务好不好、企业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