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栾川县委、县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向上向善旅居福地新栾川,县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
一、2020年县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一)人口
2020年底,全县户籍户数106227户,同比下降0.6%,户籍人口359983人,同比增长0.5%。
(二)综合经济
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73.29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1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40.34亿元,同比下降1.6%;第三产业增加值117.94亿元,同比增长6.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5.5%、51.35%和43.15%,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2020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14亿元,同比增长5.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14亿元,同比增长6.9%。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1.68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住户储蓄存款余额143.39亿元,同比增长15.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5.11亿元,同比增长17.2%。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三)农业
2020年,全县耕地面积17041.6公顷,同比增长0.5%。粮食播种面积9523.6公顷,同比增长0.2%,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554公顷,同比下降40.8%;玉米种植面积6960.9公顷,同比增长20.3%。蔬菜种植面积2942公顷,同比下降4.8%;油料种植面积537.8公顷,同比增长44.2%。粮食总产量45061吨,同比增长8.4%,其中:小麦6774.9吨,同比下降35.7%;玉米35307.9吨,同比增长26%。实现粮食产量稳中增长的目标。
2020年,肉类总产量4021.3吨,同比下降32%;禽蛋产量7985.1吨,同比下降11.7%。
(四)工业
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家,同比没有变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1.02亿元,同比增加1.7%。
(五)交通、通讯
2020年全县公路里程1983公里,同比增长1.54%;固定电话用户24370户,同比增长7.1% ;移动电话用户351002户,同比增长3.7%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4924户,同比增长17.8%。
(六)贸易、外经
2020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38亿元,同比增长23.8%。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2.58亿元,同比下降3.3%。出口总额2602万元,受新冠疫情影响出口额同比下降22.6%。
(七)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200.26亿元,同比增长4.4%,房地产开发投资10.62亿元,受新冠疫情影响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6.3%。
(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2020年,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1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826人,同比增长0.3%;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1385人,同比下降6.6%。小学校40所,小学专任教师1389人,同比下降1.4%;小学在校学生31200人,同比增长0.2%。
全年专利授权183件,同比增长48.8%;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为130千册,同比增长5.7%;剧场影剧院3个;体育场馆5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051床,同比下降3.3%;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2047人,同比增长6.85%,其中:执业医师755人,同比增长6.33%。
(九)居民收入
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97元, 同比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49元, 同比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1元,同比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07元,同比下降4.3%;农村居民每百户年末农用汽车拥有量达50辆,同比增长25%。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十)社会保障
202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934人,同比增长9.6%;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6913人,同比下降0.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1439人,同比下降0.1%,其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0464人,同比下降1.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554人,同比增长3.1%;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87人,同比增长4%;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676人,同比增长20.9%。社会保障覆盖度更加广泛。
(十一)其他
2020年,全县森林面积204783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10508公顷,污水处理厂16个,垃圾处理站10个,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8%,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69.1%,涉农产业园区1个。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一)农业发展瓶颈较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栾川受地理条件限制,可用良田面积小,分布散,农业经济效益低,所需劳动力较多,种粮生产投入高,收益小,已影响到农民种粮积极性,尤其是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导致劳动力缺乏。同时,栾川作为重点生态县,近年来退耕还林、生态保护、丹江口水源保护等相关政策影响,全县粮食及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呈现逐年缩减态势。
总体来看,以种植业为代表的传统农业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形势,栾川农业经济总量小,从生产投入的角度看,是经济效率极低的经济模式。作为生态县,应逐步脱离初级农业生产,适当消减粮食生产任务,转型生产,积极扶持农业深加工项目与旅游产品结合,实现农产品走出去,稳步提高农民收入。
(二)工业经济结构过于集中,多元发展仍需努力
作为当前栾川县的支柱产业,全县工业经济呈现三个集中的特点:一是经济比重集中在规上工业,栾川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5%以上。二是产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现有53家工业规上企业中多半是以钨、钼采选及加工冶炼为主。三是规模集中在少数企业,以洛钼集团和龙宇公司为首的两家规模企业,占全县总产值63.2%。由于工业经济结构极易受到钨钼市场的影响,同时,还存在着矿山采空区日益增多、生产条件更加复杂、原矿运输路程远成本高、矿石品位日趋下降等现实问题。工业经济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栾川的支柱产业,对当前的工业形势,既需要当前企业加大产业链条研发,又要以招商引资为契机,多元化发展。
(三)旅游发展层次较低,提质升级势在必行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栾川县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和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旅游业带动景区及其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成效非常明显,但是辐射带动能力远远不够,旅游发展层次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一是全县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要,旅游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水平与游客井喷式增长和高标准需求不相适应,全县旅游产业链条短、层次低,游客人均消费低,栾川旅游仍处于以门票经济为主的阶段。二是旅游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非常低,从发展旅游到现在,县财政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但是旅游对财政回报较少,还没有实现旅游反哺财政。三是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栾川旅游得益于起步较早的优势,但近年来,周边县区不论在管理体制还是市场营造方面都有后来居上之势。
三、对策及建议
(一)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提质增效。以推进“生态立县”战略为支撑,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着力抓好强化生态保护、厚植生态优势、坚持生态惠民、保障生态安全四个重点,将栾川打造成为现代生态林业的样板区、美丽乡村的先行区和环境优美的宜居地。
(二)在推动工业经济上提质增效。围绕技术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瞄准钨钼新材料产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壮大产业,加快项目培育和推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在乡村振兴、沟域经济发展上提质增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点突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快沟域经济发展、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休闲农业、特色农业、沟域经济项目建设,实现一产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在全域旅游服务发展上提质增效。坚持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载体,突出抓好旅游产业集聚整合、转型发展。特别在建设旅游品质项目、塑造旅游核心品牌、营造一流环境上提质增效。树立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深度挖掘整合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资源,推进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环境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成果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