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开启适老模式
微信
生态立县·创新活县·旅游富县·产业强县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创建平台 > 中医药宣传
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创建平台
工作动态
中医药宣传
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建议和投诉

2023癸卯岁小雪节气养生

作者:卫健委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2日

“迎冬小雪至”“舒卷应时令”。2023年11月22日进入二十四节气小雪。小雪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中气运交接的一个节点,从此进入“六之气”(终之气)阶段。

从气候上论,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许多地方会开始下雪了,但一般雪势不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从物候而论,小雪节气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进入小雪后天看到彩虹的机会就少了,另外正常天气交泰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而此时出现天气上升、地气下降,这样一来天地之气闭塞,万物寂然,冬意愈浓了,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

从中医五运六气论,此时正式进入癸卯岁“六之气”时段(自小雪到2024年大寒前一日,即2023年11月22日~2024年1月19日),由于在泉之气为少阴君火,导致冬季气温可能比往年高,按照《黄帝内经》经文记载,会出现“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的气候、物候现象。发病上,受运气气化因素影响,易出现“冬令不藏”,容易诱发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并会导致虚火上炎,出现口腔溃疡、痤疮、失眠、便秘等上火的情况。

另外需要注意,《黄帝内经》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明训,冬春交接时,要注意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针对这样的运气、气候特点,建议衣食住行方面如下。

早卧晚起,调畅情志

小雪节气养生要遵循《黄帝内经》“冬三月”总的原则,“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外,冬季万物凋零,又会使人触景生情,抑郁不欢,更应注意调节情绪。冬月闭藏之时,更应固密心志,保养精神,勿使情志过极,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人有时要善于自我满足,中午休息时可以半睡半醒中来个“白日梦”。

顺应冬气,养护肾精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冬季在五行应水,在人体应肾,此时人体阳气逐渐以“精”的形式藏于命门,最后封藏于少阴位(即后天八卦坎卦中),积蓄能量,为来年新一轮的气化运行作储备。根据清代医学家叶天士“早补肾,晚补脾”的思想,可以在每天早晨醒后,按揉涌泉穴、太溪穴、命门穴,每个穴位各按揉30~50次,以补肾固精。另外,起床后选择八段锦中“两手攀足固肾腰”招式。出现上火时,可以多做做“摇头摆尾去心火”招式。

多静少动,辅以功法

运动上也是以“藏”为主,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多静少动,据情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传统功法,辅以导引法。

小雪节气导引坐功:早晨起床后穿宽松衣服或练功服,身体放松、两腿盘坐,用右手按在右侧的膝盖上,左手按在右肘上,身体向左转、头与左肩看齐,同时左手用力将右肘向左牵拉、右肘向右侧用力,形成左右抵抗,稍停片刻,然后呼气放松,左右同法,交替各做15次,最后叩齿、吐纳、咽津收功。

药食同源,顺时以食

根据这一时段的运气、气候特点,可以增加辛、甘、酸食物,以收“气味之治”。小雪后可以多吃点山药、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鸡汤、羊肉、牛肉等。另外,推荐几个食谱供选择。

鸡块煲汤炖山药

鸡肉味甘、温,入脾、胃经,具有温中益气、补脾和胃、补精填髓之效。山药甘、平,归肺、脾、肾经,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

做法:取母鸡肉适量洗净切块、山药去皮洗净切段、生姜1块切片。鸡肉焯水后,用少许菜籽油煸炒鸡块,然后放入砂锅加水炖煲、加入生姜3~5片,开锅后文火炖1~1.5小时,加入山药继续煲半小时,最后加入枸杞子10~20粒,葱花少许。

白菜五花肉炖豆腐

大白菜有“菜中之王”的美誉,其性味甘、平,归胃、膀胱经,可消食下气、利肠胃、除胸烦、健脾和中等作用。《随息居饮食谱》载其有养胃之功。猪肉甘、平、咸、归脾胃肾经,可补肾养血,滋阴润燥。豆腐可以益中气,和脾胃,清肺气。

做法:取大白菜1颗切断洗净、五花肉适量洗净切块、老豆腐1斤切块。五花肉煸炒出油,加入白菜翻炒、加水,开锅后放入豆腐块,小火炖开,调味,可加入葱花、蒜叶、芫荽等。

酌饮红茶

平时喜欢喝茶的人,此时可以适当饮一些红茶。红茶甘、苦、温,归心、肺、脾经,可温中散寒、振奋人体阳气,还有清热生津的作用。此外红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暧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红茶中还含有抗氧化剂,辅助降血脂、胆固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