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豫炯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3日
因为“绿水青山”,栾川再一次上了《人民日报》!
7月8日,讲述我县仓房村脱贫故事的《生态饭才是长久饭》,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并被多家媒体平台转载。作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的代表,这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赢得了曾到访过栾川的游客频频点赞,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也让栾川生态立县的形象、绿色发展的追求愈发深入人心。
有了好生态才有好日子。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仓房村李银生“端旅游碗、吃生态饭”的脱贫故事,以及全村“由卖竹子到卖风景”的发展转变,正是栾川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从放下柴刀“种”风景,让山里的风景变“钱景”;到开民宿卖山货,带火一条产业链;再到农家乐减量增效,守护好生态富口袋……仓房村“咬定生态”奔小康的背后,是栾川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追求,更是对“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坚定信仰。
即使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美丽,“绿色”也是公认最美丽的色彩,更是栾川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从老君山、重渡沟的“吃山靠旅游”,好风景“长”出了新产业;到以伊水栾山发展全域旅游,好政策“绘”出了脱贫路;再到做大做强“栾川印象”等区域品牌,好生态“产”出了好品牌。这些年,栾川之所以能点绿成金走新路,靠的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厚植生态优势、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勇当“打绿色牌”的探路者、“吃生态饭”的模范生。
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可也并非易事。比如说,在少数干部心中,有的想继续走“竭泽而渔”的老路,对毁林挖坡和违法占用土地监管不严、打击不力,在拆除违建时等待观望、态度迟疑,在污染防治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在“守着青山绿水苦熬”,没有真正帮助群众找出路、找财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存在着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问题;还有的对发展绿色经济缺乏认识,一说就是“很多产业不能搞”,一讲就是“很多项目不能上”,总以为生态涵养区是在“吃亏”“作贡献”,甚至还依恋矿业经济粗放发展的“狂热时代”。诸多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吃透“绿色发展”的内涵,不能保持绿色发展的定力,就难有绿色发展的行动自觉,更难有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
发展方式不转变,理念就只能停留在理论上。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是“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在栾川的“绿色愿景”里,不仅要让伊水栾山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更要“着力打造绿色空间、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化为务实行动,真正引发“一场全方位的变革”!
“是不是绿色发展,说了不算,干了才算。”让“不负青山”成为一种信仰,就要拿出栾川的“绿色作为”,既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也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将“绿色转型”进行到底,我们定能在不负伊水栾山中得到金山银山。(栾川融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