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为城市发展运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交通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城镇体系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大路三尺宽,小路蹦石尖,骡马难行走,挑担难换肩”,这便是昔日栾川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由于交通不便,栾川人民饱受贫困、闭塞之苦。
要想富,先修路。为解决行路难、运输难,栾川人民开山劈道、遇水架桥,开始建设走出大山的路。1956年,栾川至嵩县简易公路修通,这被认为是栾川公路建设的开端。此后,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建设投资的加大,栾川交通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仅有一条国道和一条省道,总长133.717公里,发展到现在三条国道(G311连栾线、G241呼北线、G344东灵线)和三条省道(S243渑邓线、S244三邓线、S521冷三线),总长297.834公里。公路等级也不断得到提升,由原来的山岭重丘三级砂石土路,发展到现在二级公路占主导的沥青公路,全县消灭砂石路。
与此同时,公路的养护条件和服务功能得到大幅改善和提高,由过去铁锹、扫帚、架子车养护,变成了挖掘机、清扫车、运输机械一条龙。此外,我县在合峪镇、林子口和红叶岭等主要路段建设3个公路服务驿站,公路服务功能得到极大提升。
目前,我县已经实现干线公路柏油化,东西南北均有干线公路与省内主要城市连接,县内公路网络密集,呈两横五纵的格局,将全县的主要旅游景区、度假区连接起来。
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腹地,是中原地区海拔最高的一个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200多个行政村被分割成2136个自然村,散布在8550条山谷中,是典型的深山区县。1985年10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莅栾调研工作,并为栾川题词:“山区优势发挥好,敢与平原争上游”。自此,栾川交通建设走上了高速发展阶段。1986年,随着栾川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交通部带着对山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开始对栾川县22年的对口帮扶,先后派出14批工作组96名干部驻洛扶贫栾川,为我们确定工作思路,争取项目计划,帮助解决了许多实际和问题。
在交通部帮扶前的1985年,栾川全县通车里程仅有680公里,其中,等级外公路448公里,三级和四级公路232公里,全县公路沥青路面不足48公里,晴通雨阻乡镇达9个,不通车行政村50个。经过22年的高速发展,截至目前我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50公里。其中县道4条117.7公里,乡道6条96.2公里,村道631条1436.1公里。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基本形成了国省干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村社道路为网络,互联互通内畅外达的路网体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栾川到洛阳、县城到各乡镇之间的公路已经修通。然而,当时去洛阳一次,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是现在不敢想象的,对于收入本来就很低的栾川人来说进城一趟成为了负担。
历史性转折发生在2003年。那年4月,洛栾快速通道修通,让两地路程缩短至3个小时。再次转折发生在2012年年底,洛栾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让两地车程缩短至1个半小时左右。自此,栾川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栾川人生活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栾川旅游品牌叫响全国。
进入“十三五”时期,我省“三山一滩”等贫困地区的高速公路密度偏低问题,已成为交通运输脱贫攻坚的一个短板。为加大交通扶贫力度,我省将进一步加大高速公路建设,打通贫困地区和“三山一滩”高速外联大通道,栾川也将成为豫西南山区高速公路枢纽中心,大交通网络格局将基本显现。
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国家发展带给栾川人民交通的变化,只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已去,现在已在,未来已来。栾川人民将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发扬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精神,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